(資料圖片)
近日,一段視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視頻中,北京某學校一名女生長期受到同班同學的詆毀、羞辱和辱罵。經過調查,多名施暴者被校方處罰。近年來,網上曝光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(fā)生,這些視頻曝光后,各方積極跟進解決,事件看似得到妥善處理,但人們不禁要問:當事人為何不選擇向學校、老師報告,而進行網絡曝光?如果沒有欺凌視頻或者視頻沒有被曝光,校園欺凌事件會得到及時、有效解決嗎?校方在制止、預防校園欺凌中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?
四年前,電影《少年的你》上映。校園欺凌的殘酷、可怖,展現在公眾眼前。在怒斥兇狠殘暴的欺凌之時,很多人忘了追問一點,發(fā)生在校園中的欺凌事件,為何沒有老師來管?此類事件一經曝光就沖上熱搜,校方的反應速度往往是“秒回”??稍谑虑轸[大前呢?對比來看,校方的迅速反應處置,不免有急于掩蓋之嫌。
當然,現實中,不少地方曾出臺過校園欺凌治理方案,明確哪些行為屬于欺負、侮辱,嚴格區(qū)分欺凌與打鬧、嬉戲的界限,同時設計應急處置預案,確保事件得到妥善處理??墒牵瑢Σ咔f條,真正面對霸凌者時,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學校,仍然選擇“和稀泥”——或是勸受害者息事寧人,或是對霸凌者略加懲戒了事??梢哉f,一旦欺凌事件未能借助網絡引發(fā)關注,受害者經常處于求助無門的絕境。
正如校園欺凌親歷者所言,對校園欺凌的漠視比欺凌本身更可怕。某心理咨詢師曾接觸過多位校園欺凌受害者,在她看來,一些學校的老師對學生之間的身體或精神傷害行為沒有評判意愿,往往選擇“和稀泥”。甚至還有校領導說出“她們?yōu)槭裁床蝗ゴ騽e人,偏要打你???”之類冷酷無情的話。很多受欺凌者都有同樣的感受,那就是“不被老師當回事”。
這些感受絕不限于主觀層面,調查數據也能佐證“不報老師”的普遍性。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“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”課題組2020年至2022年針對3108名未成年學生的調研顯示,面對校園欺凌,20.3%的學生要再次發(fā)生同樣的事才會向老師、校領導或家長報告,還有1.9%的學生從不報告。
究其原因,一是出于被威脅和懼怕,對老師缺乏信任的心理因素;二是因為施暴行為的隱秘性導致被欺凌者不易舉證,老師也不容易察覺。更嚴重的,由于校方缺乏應對經驗,某些老師找施暴者談話后,欺凌者反而變本加厲。由此可見,預防校園欺凌,保護“少年的你”,校方不能等出事才介入,必須筑牢防范堤壩,織密防護網,將保護的端口前移。只搞紙上談兵式的講座,“運動式治理”的面子工程,不僅浪費寶貴的經費,更沒有實際效用。
面對校園暴力,家校合力才能為孩子撐起“保護傘”。從學校來看,老師應增強責任感,除學習成績外,及時關注學生日常狀態(tài),杜絕冷漠無視的端架子。與此同時,所有一線任課教師都應接受常態(tài)化的相關培訓。唯有如此,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,才不會無所適從或是好心辦壞事。學校也要肩負起應有的擔當,不能把壓力都加到老師身上。(林靜)
關鍵詞: